歡迎來到德國
1小時 37分鐘 - 劇情片 - 德文 - 字幕語言:中文(台灣)
德國新銳女編導──薩穆德里姊妹驚豔全球首部作,依據自己的成長經歷改編而成,並勇奪2011德國奧斯卡最佳影片銀獎、最佳劇本獎,且創下三億多台幣票房紀錄。 由一個六歲小孩提出的問題:「我到底是德國人,還是土耳其人?」,來檢視德國的土耳其二代移民的認同問題。 6歲的錢克一直飽受 困擾,因為他的同學都不讓他加入足球隊,只因為他既不是德國人,也不是土耳其人。
於是表姊為了安慰他,開始訴說爺爺的故事,錢克的爺爺為了賺錢養家活口,四十年前隻身從土耳其前往德國打拼,爾後舉家遷移到德國展開新生活。從一開始的不適應,到後來漸漸把德國當成自己的家,但是錢克的爺爺憂心錢客,於是在土耳其故鄉買了房子,並要所有人跟他一同「回家」,那麼,德國、土耳其,哪裡才是他們真正的家呢?
《歡迎來到德國》雖然是嚴肅的族群議題,但影片表現的十分幽默有風趣,內容溫馨感人,並在金馬國際影展觀眾票選人氣直衝前三名!
« 較少
於是表姊為了安慰他,開始訴說爺爺的故事,錢克的爺爺為了賺錢養家活口,四十年前隻身從土耳其前往德國打拼,爾後舉家遷移到德國展開新生活。從一開始的不適應,到後來漸漸把德國當成自己的家,但是錢克的爺爺憂心錢客,於是在土耳其故鄉買了房子,並要所有人跟他一同「回家」,那麼,德國、土耳其,哪裡才是他們真正的家呢?
《歡迎來到德國》雖然是嚴肅的族群議題,但影片表現的十分幽默有風趣,內容溫馨感人,並在金馬國際影展觀眾票選人氣直衝前三名!
« 較少
好戲上場
http://showbiz.chinatimes.com/2009Cti/Channel/Showbiz/showbiz-news-cnt/0,5020,110511+112011121200471,00.html
《歡迎來到德國》幽默跨過文化鴻溝
很多年前第一次出國,站在路口等過馬路,赫然看見遠方開來的車子忽然停下來。稍微愣了一下,才受寵若驚地意識到,原來他們是要讓我先過馬路。對一個向來習慣「馬路如虎口」的台北人來說,那是我頭一次明確地體會到,原來這就叫「文化差異」。這種大大小小的差異,有時可以帶來隔閡、誤解、歧視、仇恨,甚至戰爭,但在《歡迎來到德國》裡,卻成了令人莞爾的幽默泉源,以及讓一個人更加了解自己根源的一面鏡子。
尋根旅程 移民真實故事
由德國新銳編導薩穆德里姊妹檔執導的《歡迎來到德國》,透過她們的祖父母當年從土耳其移民德國的真實家族故事,講述一段三代同堂返鄉尋根的旅程。當年的德國從土耳其大量引進廉價勞工,這些土耳其勞工也為了扛起家計而離鄉背景。一個國家的政策,連鎖啟動的卻是另一個國家無數家庭的遷徙,以及其後一代又一代歸屬與認同的問題。
家庭片中的祖父在家族聚餐時,驟然宣布要全家一起回土耳其看老家,晚輩個個都不情願,但畢竟土耳其人家族關係緊密,祖父的決定無人敢抗命,而在旅程中透過小孫子聽大人說故事,也同時回顧了當年祖父母從相識結婚到離鄉移民的歷史。
宗教禁忌 化作童趣笑話
近年土耳其電影國際最知名的代表,當然就是頻頻獲獎的《遠方》、《3隻猴子》導演努瑞貝其錫蘭。跟錫蘭大量長鏡頭的沉緩風格相比,《歡迎來到德國》很明顯地刻意想要走出灰暗抑鬱的路線。劇本中藉由小孫子聽故事的設計,讓土耳其與德國之間的文化差異,都因透過天真童趣的觀看角度而妙趣橫生,也因此讓一些原本可能觸碰宗教禁忌的玩笑(例如對耶穌十字架大驚小怪),因小孩子不懂事的嬉笑怒罵,讓笑話不致真的引起特定觀眾憤怒或不悅。
地圖之外 突顯公平假象
雖然因家族人物眾多,且穿插大量花絮軼事,讓片中故事不時顯得較難聚焦,但許多令人發噱的橋段中,卻不難發現編導姊妹檔的心思細密與意在言外。例如小孫子在德國上學,老師要大家報出自己的家鄉,讓她用大頭針在歐洲地圖上一一標出,看似公平且尊重每一個人,偏偏男孩老家在土耳其東部的安納托利亞,但土耳其腳跨歐亞兩洲,歐洲地圖上只有包含土耳其西半邊,男孩家鄉在地圖上成了消失的國度,老師只好把大頭針插在地圖之外空蕩蕩的牆上,卻反倒更加突顯了男孩外來者的身分。而另一個同學號稱來自土耳其西部的伊斯坦堡,卻可以驕傲地被納入地圖版圖中。短短一個小故事就說明了,我們有時自以為可以公平無私地對待他人,但真正被排擠、歧視的人心裡的感受,卻絕不是自居主流的人所能想像與體會的。
文化差異 永遠都會存在
而不僅上一代的土耳其人與德國人之間存在嚴重的文化差異,就連年輕一代的孫女與相愛的英國男友之間,也一樣有著觀念不同的問題。所謂的差異原來都只是相對的,不論走到哪裡永遠都會存在,若是硬要堅持過不去,再小的差異都刺眼難耐,自家門內也可以爭吵不休;同樣的,再大的差異與鴻溝,卻也可以透過幽默眼光與尊重了解而一笑置之。
●解剖檯評分83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